Industry news

江涛拍岸处的红色交通站

  在“江南解放第一城”铜陵,有一座传奇的红色村落——杨坦孙村。这里濒临长江、襟江带湖,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革命战争时期设立红色交通站的绝佳之地。

  走进这座安静的村庄,一座青砖灰瓦的百年老宅静静地伫立村中,这里就是铜陵敌后县委联络站旧址,俗称杨坦孙村交通站。在1939年至1949年这烽火连天的十年岁月中,交通站的地下工作者不畏牺牲、大公无私,与日伪军和反动派斗智斗勇,源源不断地向皖南革命区输送物资和情报,视如生命一般保管着组织交予的党产。这里既是铜陵敌后抗日游击队的隐秘“战场”,又是新四军穿梭往来的关键通道。小小交通站,承载着革命的火种、播撒着廉洁的种子。

  来到交通站门前,大门右墙上“铜陵敌后县委联络站旧址展馆”的铜牌在微光中闪烁。推门而入,原木梁柱浸润着百年光阴的陈香,正屋客厅木质屏风上挂着一幅幅黑白照片,照片里的面容都带着革命年代特有的淳朴气息与坚毅神情。居中悬挂的孙太然烈士遗像目光如炬,相框下方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书宛如一枚永不褪色的勋章。

  孙太然生于1919年,自幼聪慧好学,中学时便沐浴革命思想。抗战爆发后,面对日寇暴行,他气愤填膺,1938年毅然决然放下笔杆,拿起枪杆,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,不久便光荣地加入中国。第二年,在铜陵县委领导下,孙太然在杨坦孙村孙家老屋建立交通站,并担任站长。

  杨坦孙村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此地距长江仅6公里,方便长江两岸革命力量交通联络;距犁桥日军据点不足1公里,离汀洲日军据点也就2到3公里,方便刺探敌情。同时,此地紧邻东西二湖,芦苇荡广袤无垠,为游击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隐蔽条件,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可迅速转移。

  神出鬼没歼日寇,智斗汉奸下湖荡。孙太然领着游击队把敌人耍得团团转,气得日寇悬赏8000金票买他人头。1942年秋,叛徒的出卖让英雄落难。当冰冷的铁丝穿透肩胛,木棍如雨点般落在他瘦弱的身躯,这位24岁的年轻人钢牙咬碎却始终高昂着头颅,最后的呐喊如惊雷炸响:“四万万同胞心连心,定要把豺狼赶出家门!”

  孙太然牺牲后,他的英勇事迹迅速由铜陵敌后县委上报至皖江区党委。皖江区党委通过《大江报》发出号召:“全体员及抗日军民学习孙太然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,继承烈士遗志,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。”

  一人牺牲,满门忠义。在孙太然革命精神感召下,他的母亲福奶奶及哥哥、弟弟、妹妹等8位亲人投身革命武装斗争和地下工作,他们以非凡的智慧、不屈的斗志、不渝的忠诚乃至宝贵的生命,演奏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红色交响。

  在交通站左侧厢房的一角,有一口酱褐色的水缸,厚实的沿壁上布满了时光的斑驳。这是当年交通站留存的实物,见证了革命年代惊心动魄的往事。

  1941年初,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爆发,在军8万余人的重围下,新四军9000余人英勇奋战七昼夜。尽管寡不敌众,弹尽粮绝,但新四军仍坚持战斗,最终约2000人成功突围。铜陵敌后县委紧急启动“生命通道”,杨坦孙村交通站化身“希望驿站”。孙太然和母亲福奶奶等人挺身而出,毅然承担起掩护突围的光荣任务。

  福奶奶原名俞嫦娥,因丈夫叫孙绩福,被当地干部群众尊称为福奶奶,是杨坦孙村交通站的交通员,在这次掩护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她把新四军分散安排到较为隐蔽的农家,还把自己家变成了新四军的隐匿所。除了用家中的大水缸藏匿新四军,她还在房顶加装隔层,在灶头、牛栏、墙角等处精心挖掘了5个隐秘的地洞,让新四军暂避其中。同时,她更施展出高超的“障眼法”,以芦苇为骨,泥巴为衣,精心糊砌起一道几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夹壁墙,以应付紧急情况。福奶奶领着一大家子人,像陀螺似的没日没夜连轴转,为新四军更换便装、提供食宿、治疗伤员、做好警戒。正是得益于这一系列举措,交通站多次掩护新四军战士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重重搜捕,硬生生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。

  据统计,经杨坦孙村交通站成功突围至江北的新四军干部战士就有六七十人,他们后来都成为新四军七师的中坚力量。时任皖南特委书记、后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李步新,就是从这里成功突围,踏上了革命的“重生之路”。

  在展馆右侧厢房玻璃柜里,六枚银元闪烁着清冷的光芒。展柜上方悬挂的福奶奶相片眼神坚定,仿佛仍在默默守护着那笔党的宝贵经费。

 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,因地处沿江战略要地,派重兵占领了整个铜陵地区,杨坦孙村四周都在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,皖南地区的党组织和游击队主动撤离了铜陵地区。临撤离之前,鉴于游击战争中携带大量银元等经费的诸多不便,皖江区党委与铜青南县委决定将2000块大洋和其他一些不便携带的财物留在杨坦孙村交通站,交由福奶奶保管。

  福奶奶虽裹着小脚、不识文字,但她懂得这是党对她的信任和重托,也深知这笔财物是党开展革命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,视如生命一般加以保管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,她运用智慧,费尽心力,将组织交付的财物藏于瓦罐深埋菜地、隐匿于屋顶夹层,有的还巧妙地砌入灶头。即便面临敌人抄家、灶头断粮的艰险困苦,她也未曾有过丝毫动摇。对于藏钱的地点和数目,福奶奶对家人也严格保密,她无数次告诫家人:“这是党和人民的财产,一丝一毫都不能有非分之想。”

  时间长了,敌人逐渐有所怀疑,想用各种手段从福奶奶身上打开缺口,夺取这笔财物。1945年冬,敌人抓住福奶奶,将手枪重重置于桌上,恶狠狠地威逼:“福奶奶,你儿子、女婿皆已落网,速速交出财物!”面对凶神恶煞的敌人,福奶奶嘴角扬起蔑笑:“要钱没有,要命一条!”敌人黔驴技穷,恼羞成怒,将她囚禁于阴湿土牢两月有余。组织上得知她被捕的消息,想方设法将她保释出来。敌人的非人折磨,未能撼动这位农家妇人的钢铁意志。此后,福奶奶更加用心守护这笔财物,并陆续将财物用于供给皖南游击战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福奶奶怀着对党的深厚感情,将珍藏的实物和账册交还给了党。

  令人惊叹的是,她以身作则、言传身教,培养出的后代人才辈出,其中有二三十位在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,他们秉持忠诚为民、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,共同续写着红色家风的辉煌篇章。如今,老宅的雕花窗棂筛进缕缕阳光,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已化作展柜里的史料。但触摸斑驳的砖墙,仿佛能听见地下交通员的密语,看见永不褪色的赤诚。这座百年建筑,既是一部凝固的革命史诗,更是人公而忘私的廉洁丰碑。(孙照柱 赵林)